半岛app地址

你的位置:半岛app地址 > 新闻动态 >

美日联合军演频率创新高,亚太“战云”正在聚集

2024年5月,美日联合举行代号为“利剑-24”的海空大规模军演,共动用舰艇18艘、战斗机120架,兵力超过3万人,覆盖范围东起日本本州,西至冲绳,南抵菲律宾吕宋海域。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,美日在亚太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实战演训。而据《日经亚洲》披露,自2023年以来,美日在印太地区的联演频次已上涨超过52%,几乎每月都有联合行动。这种密集调兵布阵的背后,不再是所谓“威慑”,而是一种近乎赤裸裸的“战略挤压”。

当下亚太安全格局的本质,已经不是防御性的再平衡,而是攻势性的战略进逼。美国不断强化其“第一岛链控制线”部署,从日本冲绳到菲律宾吕宋岛,正有条不紊地将火力压缩至中国近海。无论是以“航行自由”为名的驱逐舰闯南海,还是以“演练”为由的F-35编队飞临东海空域,其实质都是试图把压力常态化、把冲突风险变成可控变量,甚至把“擦枪走火”当作战略筹码。

而在日本这一环上,美方的态度更为清晰——彻底军事依附、全面协防投入。岸田政府在美方推动下已正式放弃“专守防卫”底线,提出要拥有“对敌基地打击能力”,并大幅提升国防开支至GDP的2%。这背后的实质,是将日本从“地区军事配角”转变为“战略前沿桥头堡”。一旦爆发区域冲突,日本不再是支援力量,而可能是第一波开火者。

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。当日本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博弈的最前线时,它所面临的地缘代价将大到无法承受。一方面,其国内和平宪法与民意之间存在巨大落差——民众反战意愿强烈,对“被卷入冲突”的担忧普遍;另一方面,亚太诸多国家对日美军事捆绑保持戒心,尤其是韩国、东盟国家,并不愿意看到区域安全被大国博弈撕裂。换句话说,美日联演看似声势浩大,实则正在撕裂区域多边关系的稳定纽带。

中国对此的反应并没有如西方媒体臆测那样“被动防守”。事实上,从东部战区持续组织的环台战备警巡,到南部战区在南海实弹操演,中国军方以极为克制但高压的方式回应挑衅。这不是炫技,而是一种信号释放:面对战略围堵,中国不会被动挨打,更不会允许“演习”成为战争前奏。尤其在信息战和电子战层面,中国在数次军演中展现出的侦测、干扰和压制能力,让美日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区域作战计划的可行性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美日军演背后的“制度化布局”,正在一步步把亚太地区推向战略风险极限。一旦未来某次演习误判局势、擦枪走火,其结果将是整个区域秩序的震荡。而一场真正的冲突,不会是“高科技秀”,而是生灵涂炭。亚太不是大国角力的战场,它是全球经济命脉的重要环节,是数十亿人和平生活的家园。战略误判一旦发生,将无人可独善其身。

因此,美日频繁演训绝不是“维稳工具”,而是一颗颗埋下的安全地雷。越是试图将“常态演训”合法化,越是在推动“常态紧张”制度化。而亚太地区最不需要的,正是这种用军事堆积出来的“假安全”。和平的前提,不是武力演示的多寡,而是相互尊重与战略克制。